新学期到来,防止未成年沉迷网络政策加码。
8月30日,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相关通知,要求网游企业不得在工作日期间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,周末、节假日仅可在规定时段内提供1小时服务。这意味着,学生在平日将无法接触网游。
近年来,防控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政策监管“被迫”升级。有别于《魔兽世界》掀起的PC时代网游旋风,手游诞生在移动互联网的沃土之中。
不同于PC时代大量玩家受限于地点和时间,手游门槛极大降低,不管男女老少,随时随地就能开一局。
移动设备普及,青少年接触电子设备越来越容易,他们好奇心强、自制力弱,缺乏监护人引导的情况下,沉迷游戏和过度消费现象屡见不鲜。
除了青少年本身的心理特征,过往平台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态度暧昧,未成年人充值成为网游企业营收来源。平台在处理时间限制、实名注册、规范付费、预防沉迷等问题仍存漏洞。
有的网络视频平台甚至通过算法推荐、奖赏反馈等成瘾机制的设计,让一些青少年上了船下不来,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。
舆论态度扭转伴着手游市场的一天天壮大。市场上火爆的手游,基本是高渗透率的重度互动游戏,让游戏圈层玩家不断扩围。除了横向的职业扩圈,还包括纵向的年龄伸展。
从公司高管、企业职员到公务员、快递员,均为之着迷。而学生党则以小学生带你上分,横刀千军万马最为让人无奈。
青少年沉迷网络成为众矢之的。以老师和家长为代表,社会的顾虑也在膨胀,许多中国家长和教师开始陷入困扰。
平台火速行动,风波之中的游戏公司并未越过雷池。但如何面对游戏行业的迅猛发展,应对舆论扭转对出台相关政策的期待,已经成为监管无法逃避的问题。
本月初,经济参考报发文,将网络游戏称为“精神鸦片”,警惕“精神鸦片”背后数千亿产业,呼吁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。
从规则上,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、完善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游戏规则,对可能诱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游戏规则进行技术改造。
从内容上,网络游戏设计者增加趣味性的同时,应有效杜绝色情、暴力等对青少年不利的因素,合理推进分级制度保障成年人的游戏自由。
从落地层面,“双减”之后,孩子的时间要科学支配,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充分实践。无论走出校园还是回到家里,监管放学后的孩子更为重要。
没有一招制胜的良药,防止青少年沉迷网游是系统性的工作,需要家长、社会、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合力。
(评论员 陶凤)